南投戲院是臺灣唯一仍在營運的百年戲院,最初名為「悅舞臺」,秀場文化鼎盛時期,豬哥亮和鳳飛飛等大明星都曾在悅舞臺粉墨登場;1937年戲院外聘的經理人蔡瑞炎將股份全買下、更名為「南投戲院」,戲院自此成了家族事業,現由第三代掌門人蔡杰峰接手放映大任。

  蔡杰峰原本和多數的返鄉青年一樣無繼承家業意願,然而雙親北上告知有3C業者想承租戲院那一刻,「不希望戲院就這樣結束」的想法盤據腦海,年僅25歲的他心想或許能運用工作上吸收到的行銷養分,協助戲院重現生機。原打算戲院順利復活就要再去臺北工作,沒想到壯士一回不復返。

  蔡杰峰笑說:「如今回來南投已經12年,戲院滿一百歲的2020年正式接班;我認為這就是天命,你會渴望做好一件事,不知不覺成為一生的志業。」

戲院文化復興運動

  蔡杰峰申請了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,依老照片來還原外觀。他將民國55年加蓋的外牆拆除、卸下鐵皮招牌,時光彷彿倒帶,老戲院回歸最初的青春模樣。

南投戲院想改變形象的風聲傳入業界,許多人慫恿打造時髦的外觀和內裝。「那不是我們要的!」蔡杰峰斬釘截鐵地表示:「如果要影城化,永遠都比不上臺中電影院,我覺得有義務將在地文化找回來。」

  老戲院的轉變,不僅落實在硬體設施中,也包括服務流程的更新。早期有些客人會笑稱售票口為「老鼠洞」,因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,小朋友會試圖窺探「藏鏡人」真面目;而他決定變遷售票處,主要是戲院需要和大眾溝通的事項日漸增加,若維持既定模式,一來溝通會聽不清楚,二來,觀眾會容易把話當作耳邊風,「見面三分情」的道理,亦適用於售票員和觀眾之間。

  曾有觀眾好奇為何戲院不在12年前返鄉時直接做一次大轉變、非要等到世紀時刻?「浪漫說法是想當作戲院一百歲的生日禮物,實際上是自921大地震後整整賠了十年的錢,負債一度到兩千多萬。」而他選擇繼續堅持下去,全因奶奶的一席話:「我們家的財產是鄉親給的,不能因為賠錢就讓南投鄉親和孩子們無處可去,想看電影還要去臺中。」

  以前南投戲院為二輪電影院,對於一票看到底的作法,電影公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。2014年明文規定一票一片以及最低票價,加上南投戲院升級首輪戲院,票價自然必須調整;「漲」聲不巧又落在頭家嬤離世不久響起,不少人至戲院粉絲頁宣洩不滿,甚至指責蔡杰峰為不肖子孫、奶奶走了就忘本,他無法為自己辯駁,只能滿腹委屈與悲傷,默默向前走。

老戲院航向大眾視野

  蔡杰峰樂於「因材施教」為電影發想獨家企劃。他會先瞭解每部片背後想傳遞的訊息、尋找亮點。只要能順勢幫地方商家曝光或是造福鄉親的切入點,他都願意執行。

  《咒》讓鮮少看恐怖片的他飽受驚嚇,索性設計解命籤搭配慈善宮贊助的平安符,供觀眾自由索取;出示《鞋貓劍客2》票根,便能在附近的寵物量販店免費兌換兩盒罐頭;《灌籃高手》電影版風靡全臺之際,同步喚醒蔡杰峰的熱血魂,精心佈置售票廳、自掏腰包購買周邊商品和懷舊的抽當,還邀請啦啦隊女孩來熱舞助陣。

  曾有夥伴不解為什麼要舉辦這麼多活動?他認為,只要這些事情和南投或傳統文化有關,就和南投戲院有關。

  漸漸的,電影公司開始願意將資源注入南投戲院,導演瞿友寧也親自來做一場《瀑布》映後會,去年底《富都青年》劇組也有來和南投鄉親交流。

老生命新突破

  如何賦予老生命新型態是蔡杰峰不斷追尋的課題,他深信可以透過改變、創新以及突破來逐一解答。佇立售票廳前方的鐵件,前身是南投戲院服役五十年的放映機。膠捲被時代長河淹沒、老戲院不得不配合汰舊換新才追得上現代人的眼球,放映機再無用武之地。旁人眼裡的廢鐵,蔡杰峰看來倒是無價之寶,特別請鐵工師傅重新組裝、以郵筒之姿重生繼續為鄉親服務。昔日負責傳遞好戲,現在協助傳達情意。

  蔡杰峰下了結論:「電影無時無刻都有新話題,只要能找到一個點子,就不愁沒有企劃玩。」

  差點走不到百歲的老戲院,自蔡杰峰回來掌舵後,「戲路」越走越寬廣,相信在他的領航之下,傳承三代的人情味,會繼續溫暖下一個百年。

本文刊於金龍旅遊季刊No.48

0